行業資訊
在業內專家看來,全球碳中和凈零排放愿景下,碳價有望繼續逐步提升。
國網能源研究院近日首次公開發布的《國內外能源與電力價格分析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長期來看,全球碳市場呈現出廣度、深度持續提升的形勢,為實現氣候目標,全球平均碳價將維持在較高水平,中國碳市場價格將上行至與國際碳市場趨近水平。
在業內專家看來,全球碳中和凈零排放愿景下,碳價有望繼續逐步提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高度政策化、區域化的市場,不同國家或地區因發展階段、減排力度、配額供需、分配方式、交易機制等的不同,碳價差異極大。
符合社會預期
《報告》顯示,自2021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以來,碳排放配額成交價格總體呈現波動上漲態勢。2023年市場成交均價68.15元/噸,較2022年市場成交均價上漲23.24%。北京、深圳、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碳排放限制更嚴格、減排壓力更大,碳價相對較高。
國網能源研究院財審所研究院專家卿琛高效介紹,2014年—2019年,隨著社會各界對市場發揮碳減排作用的期望越來越高、碳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參與主體對市場信心增強、碳價總體上升。2021年—2022年,國家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更加積極、對碳排放的控制更加嚴格,碳價快速回升并超過之前的高點。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能源與氣候變化中心主任陳明揚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碳價處于較低水平,但與我國發展階段、碳減排目標、企業承受能力等是基本匹配的,碳價穩中有升符合整體社會預期,也有利于發揮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推動全社會低碳轉型。
談及我國碳價呈現走高趨勢的邏輯,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環境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小平對《中國能源報》記者分析,我國碳價走高至少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雙碳”目標提出后,中央層面一系列配套措施陸續出臺,地方行業跟進,形成長期穩定的政策預期,政策預期轉化為市場預期,對各有關主體的行為產生了顯著影響;二是減排難度的增加,以全國碳市場為例,在最近幾年的配額分配方案中,各類機組排放基準值都在下調。
氣候未來創始人、《碳中和時代》作者汪軍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碳價走高,有幾方面因素:一是需求旺盛時,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分配收緊的話,大部分控排企業會缺少配額,碳價自然上漲;二是碳市場上用于可買賣的履約數量有限,而一部分企業把配額余量“藏”在手里待價而沽。2023年碳價上漲的重要原因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以下簡稱“CCER”)重啟,理論上重啟碳交易供應量將增大。
“理解碳價上漲的影響,除了上漲幅度,還應該考慮時間或者速度的概念。較為溫和的上漲速度,總體上有利于激勵企業減排。較為迅猛的碳價上漲,會對企業的成本帶來巨大沖擊。”張小平認為,不能僅僅把碳價理解為是企業的事情。由于企業的生產成本最終會傳導到終端消費環節,因此碳價可以視為是全社會的減排負擔的綜合反映。碳價上漲越快,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調整適應的難度就越大。我國碳市場價格會在多長時間后與國際碳市場趨平,是一個值得繼續觀察的問題,較快的碳價上漲更有可能出現在碳達峰之后。
CCER重啟推高碳價
“如果不加以干預,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開市第一波后,碳價將突破百元”“現在有好多企業已開好賬戶”“大概2025年市場將趨于理性”,多位業內人士表示,CCER重啟也將推高碳價。
“應辯證看待碳價上漲。合理的碳價上漲,有利于釋放降碳先行企業的綠色競爭力,將減排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同時,有利于調動更多技術、人力、資本要素向碳減排領域聚集,促進經濟社會低碳轉型。”陳明揚表示,但對于能效碳效水平較低的企業,需要花更多錢去購買碳排放配額,清繳履約成本將更大。需要指出的是,碳市場初始階段,要防范碳價過快增長或大幅下跌,抑制投資炒作行為,為碳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的預期和環境。
在陳明揚看來,隨著我國實施碳排放“雙控”、配額分配基準線逐步收緊、碳市場行業擴容、配額有償分配機制建立、碳交易主體限制放寬等,碳價仍將保持上漲。但是,中短期內很難達到歐盟碳交易體系中的碳價水平。“預計我國碳價水平未來幾年內將在100元/噸上下。”
擴大市場參與主體
張小平對《中國能源報》記者坦言,全國碳市場和試點碳市場都存在交易集中度過高、交易活躍度不足的問題。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全國碳市場和大部分試點碳市場將交易主體限定為控排單位或控排企業有關。在這種市場設計之下,交易集中在履約期前后,并且主要為履約性交易。如果將市場參與者擴大到其他主體,市場活躍度有望得到改善。
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圍,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部分重點排放行業將逐步退出地方市場、納入全國市場。但需要看到,全國市場和地方市場不是完全的競爭關系,很大程度上是互補關系。
“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碳市場逐步納入建筑、交通等領域企業,實現了擴容,而這些行業不是現階段全國碳市場關注的重點。”陳明揚表示,此外,地方碳市場還可以考慮其他工業行業和降低納入門檻,比如一些地方市場將納入門檻降至5000噸標準煤。此外,要在提高有償分配占比、增加交易主體、優化配額結轉等開展探索,豐富交易產品和交易主體,提升市場活躍度。
健全法規政策標準
如何提高碳市場活躍度?陳明揚認為:“從企業層面看,一是許多企業尚未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底數不清,目標不明,路徑缺乏針對性;二是缺乏全生命周期理念,注重自身節能降碳,而對價值鏈降碳的關注不夠,碳足跡居高不下;三是人才、制度、資金等配備不夠,很多企業尚未建立碳排放管理機構和團隊,碳排放管理制度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四是一些企業過分強調碳抵消的作用,而對實實在在的節能降碳做得不夠,有‘漂綠’之嫌。”
在張小平看來,參與碳交易過程中,相關部門有兩個方面要考慮:第一是在排放權體系覆蓋范圍之外的非重點排放企業,如何對其進行減排的制度安排;第二是企業的自身需要更為科學、更為個性化的長期減排戰略。企業需要在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的基礎上,識別減排的重點,安排減排技術,并根據行業屬性和可用的資源水平,更有效率地進行減排。
“我國亟需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及碳減排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增強碳排放影響評價約束性,指導和支持企業碳減排。”陳明揚表示,此外,還需要完善綠色交易、電力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銜接、碳足跡核算等方面的政策規范。
- 上一個:更好發揮煤電基礎性支撐調節作用
- 下一個:碳交易市場將有新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