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人物名片
方宇,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陽市勞動模范。長期扎根基層從事汽輪機研制工作,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課題在內的多項國家級、省級高難度重大科研項目,主持了東方新一代超超臨界一次再熱(620℃)火電汽輪機、首臺1000MW等級空冷汽輪機等研發工作。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德陽市科技杰出貢獻獎等獎項。
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汽”)入口,一個老式汽輪機轉子沉默地放置在顯眼處。作為一個現代化園區,一個機械零件的擺放顯得特別而又和諧。
汽輪機是現代火力發電廠的主要設備,也用于冶金工業、化學工業、艦船動力裝置中。一直以來,我國因這些重要裝備核心技術的缺失只能依靠進口,但此局面的改變就發生在東汽。五年時間,東汽經過不斷的研發與試驗,實現了汽輪機核心技術從追趕到并跑再到局部領跑。
實業報國
“我想要做一些事”
“不好意思,剛剛結束一個會議,一會還要跟技術人員研討方案,我們可能要抓緊時間。”方宇給人的第一印象與“副總經理”的刻板形象有點不同,眼前的他穿著公司統一的工作制服,說話溫聲細語,毫無“領導架子”。
1989年,方宇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因為是四川人、專業也對口,他只花了五分鐘就選擇來到東汽,一干就是三十年。“大學畢業就到東汽做技術工作,到現在也還是做技術管理工作。”談到自己與東汽的不解之緣,方宇陷入回憶。那個時期正好是出國、外企風潮流行的時候,跟其他同學比起來自己的待遇差距很大。“記得那時與讀書時上下鋪的兄弟打電話,他問我工資多少,我說800塊錢一個月。電話里半天沒回聲,后來悶悶地回答了一句‘吃飯夠了’。他們那時已經月收入五六千了,差距是比較大的,要說內心一點波動也沒有那是不現實的。”
當問及是什么原因讓他留下來時,方宇走到窗前,指了指東汽大門口擺放著的轉子:“這個轉子的故事,就是我留下來的原因。”
這是一個關于東汽老一輩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歷史故事。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幾乎沒有任何國家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東汽決定研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萬千瓦汽輪機。
此后,東汽人節衣縮食,自籌研發資金。在國家計劃任務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只要能掙錢,東汽什么活都干,甚至包括賣菜刀和折疊椅。積攢夠資金后,科研人員憑借國外的一張示意總圖日夜奮戰,1983年9月30日,東汽自主研制的30萬千瓦汽輪機空負荷試車成功,大大縮短了我國大型國產化汽輪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人民日報》稱此舉“標志著我國機械工業達到新水平”。而那臺被稱為“爭氣機”的第一臺30萬千瓦機組“心臟”——轉子,在“退休”后又被東汽人重新拉回廠里擺設在大門口,成為東汽人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歷史見證。
“這是屬于東汽的愛國情懷。那時的我作為一個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是一張未經渲染的白紙,在接觸到這些老一輩科研人員之后,被他們的情懷所感染,并自愿融入到這個實業報國的團隊中。”方宇說,大學學習時就已經深刻感受到汽輪機相關技術跟國外相比落后的現狀。“這個行業需要大家去做一些事,而我也想要做一些事。”
技術突破
“從追趕到并跑再到局部領跑”
決定留下來,就得好好去做,做出一番事業來。
因為起步早,2010年以前,國外在汽輪機相關技術上遙遙領先,尤其是在經濟性能的提升等核心問題上,我國始終處于落后狀態。因此,方宇及其團隊決定開始研發趕超。
對此,方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負責設計、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超臨界汽輪機。“這是一個國家機械制造水平的體現。”方宇介紹,其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但我們的技術儲備已經達到可以打破國外壟斷的階段了。
然而自主研發終歸沒有引進的技術那么成熟,因為高效超超臨界機組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很多東西都是摸著石子過河,靠堅持趟出一條路來。
“研制高效超超臨界汽輪機,我們團隊大概花了五年時間。在這五年里,全廠的目光都聚集在我們身上,大會小會都是圍繞我們的研發在談,然而這個工作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壓力可想而知。”回憶起那段時光,方宇記憶猶新:“當時我女兒正好在上高中,每天晚上回到家,我們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上,兩個人一起‘加班’到十一二點甚至凌晨一兩點,她學她的、我忙我的,就以這樣的方式陪伴了她三年。”
不斷學習、不斷試驗、不斷調整、不斷優化……五年時間里,團隊不是在做實驗就是在討論。甚至到現在,方宇都對加班沒有概念:“我每周二、四、六要固定上班到晚上,這是骨子里已經形成的習慣,不覺得是加班了。我們就是拿時間在追趕別人。”為此,團隊成員不僅要面對工作上的壓力,還要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經常開會的時候,同事們開開心心的出去接一個電話,黑著臉回來,大家都有默契了。”即使如此,團隊沒有一個人會選擇提前回家。
“有一次我們加班到很晚,路過方總的辦公室看到他依然還在學習英文原著資料,那一刻我是真的為自己有這樣一個領導感到慶幸。方總一直都是如此,我們技術團隊加班到多晚,他就會陪我們到多晚,甚至一旦遇到技術問題,也是他主動站起來扛。”團隊成員對方宇由衷欽佩。
就是在這樣的追趕中,方宇帶領團隊開展了大量核電汽輪機核心技術研發工作,主持完成了東方新一代超超臨界一次再熱(620℃)火電汽輪機和世界最高參數、國內首臺二次再熱汽輪機;帶領團隊開創性地完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反動式和沖動式通流技術,并成功用于300MW、600MW等系列機組通流改造中;主持研發了世界首臺1000MW等級空冷汽輪機;主持研發了公司60Hz全系列火電產品,填補了國內核心技術的空白,使整體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
“可以說,以前我們是追趕者,現在和國外是并跑的局面,并且我們在局部的研發已經處于世界上最領先的狀態。基本上實現了從追趕到并跑再到局部領跑。”談到這里,方宇的言語之中充滿了自豪。
創新精神
“集中力量把燃氣輪機做好”
創新是一個企業要時刻緊繃的弦。任何一個產品都不可能長期適應市場,用戶在變化、需求在變化、市場也在變化,必須要時刻觀察,感受市場任何的蛛絲馬跡,并做出相應的創新研發。東汽的成功就源于一直致力于自主創新。
“2006年之前,我們市場形勢好、產品供不應求,那時候仿佛不用開發新產品也可以,但東汽的技術人員都有創新的基因,沒有停歇。當時一個用戶通過傳真來詢問有沒有一種應用于北方市場的供熱機組,我們看到市場發展潛力也想要進行開發。后來我們自己根據這一客戶需求開發了兩個機型,也通過了公司的評審,最后實踐證明,這種供熱機型很有市場前景。”方宇表示,通過一個微小的信息就產生了幾十億的產值,這是他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這也是東汽的創新精神,是可以自下而上的,是每一個技術人員的堅持。
因此,直到今天,方宇還帶領著團隊繼續在創新路上攻堅克難,傳承著這一基因。
隨著能源從煤轉化為油和氣,依靠油、氣做能源的燃氣輪機需求越來越大。2009年開始,在能源市場的改變中,東汽也開始研發燃氣輪機。但是同最早的蒸汽輪機一樣,國外依舊在技術水平上遙遙領先,許多的核心部件都由他們掌握,而他們對這些技術很封鎖。為此,方宇和團隊列出十幾套實驗方案,不停地去試,逐步逐步摸索方向……“現在的目標就是集中力量把燃氣輪機做好,把產品推廣成系列化,打開市場。”方宇表示。
“來東汽開始,自己就沒有想過一定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或是高度。那時候覺得,如果自己到了老工程師的年紀能達到他們的水平,能像他們一樣得到年輕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就心滿意足了。”采訪即將結束時,方宇回憶起自己三十年來的心路歷程。他笑著說:“現在我應該是做到了吧。回頭一看,沒有違背自己的初心。”
采訪結束后,離開東汽時,整個園區依舊如來時一樣安靜,研發者和生產者默默地忙碌著,開會、研討、試驗、生產……就像門口陽光下熠熠生輝的老轉子一樣,用無言的信仰履行著東汽人的職責和使命。(來源:四川科技報 羅瀟郁)